《军机处二百年》军机处二百年章节目录免费阅读

发布时间:2023-10-23 编辑:小编

西北战事结束后,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,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“小军机”——军机章京;雍正九年,又铸军机处印信,储于大内。一个临时机构,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,影响如此之大?因为皇帝凭借军机处,掌握了“乾纲独断”的技术,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。

创设军机处,既是对准噶尔用兵的需要,也是集中权力的需要。军机处创设之后,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,议政王大臣成了虚衔,无应办之事,有名而无实,在乾隆年间最终被裁撤。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,但已不参与政务,主要负责文辞书画。但入南书房行走却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最大荣耀,皇帝也常让亲信大臣入南书房作为奖励。

雍正帝养心殿的西暖阁,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,批阅奏章的地方。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,十分醒目:惟以一人治天下,岂为天下奉一人。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。那么,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?

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:“勤”、“速”、“密”。雍正追求高效。军机处一成立,雍正皇帝就规定,不管有多少公文,必须在当天完成。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,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。皇帝如此严格要求,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。

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军机大臣。在他的日记中,留下了军机大臣辛苦工作的记录。每日寅时初(凌晨三点)天还没亮,王文韶就要入值军机了。光绪七年的元旦,他凌晨二点就到了值庐(军机处所在地),直到早晨七八点才能稍微缓一口气,休息一下。夜里办公腹中饥饿,军机大臣们会在离家前先吃好夜宵。皇帝也考虑得很周到,军机处办公室的门廊下,总会摆放着一盘盘烧饼油条,供大臣们充饥。

凌晨3点,紫禁城内一片漆黑,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。不过,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,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。军机处成立后,权责日重。举凡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外交事务,莫不经过军机处,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。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,就增设军机章京。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,从内阁中书、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。

嘉庆四年(公元1799年)起,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,分为满汉各两班。每班的领头称为“达拉密”,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。通常情况下,满汉章京轮流值日,每班值两日。即便是大年初一,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。

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。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,生动地展示了这里的“速度与激情”:军机大臣入值后,约莫五六点钟,天刚蒙蒙亮,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,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,这叫“承旨”。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,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,将皇帝的意思“述旨”给军机章京,章京们走笔如飞,执笔“拟旨”。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,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。一来一去,不过一个时辰,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。

后续精彩内容,点击下方关注我们,回复书名即可阅读!
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资讯> 《军机处二百年》军机处二百年章节目录免费阅读
返回顶部